一年可采摘三到四批 紅菇實現“人工助產”
又到了紅菇收獲季節。在容縣浪水鎮泗河村村民林鋒的林地,成片成片的紅菇遍布其間。“以前0.06公頃的山地,產量只有10多公斤干菇,現在可達60多公斤。”林鋒說,自從使用他研究出來的增產技術,原來每年只產出2批的紅菇現在一年可產3-4批。產量提高的同時,質量也提高了,收購價格由原來的600元-1000元/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800元-2000元/公斤。
從1997年開始,林鋒就開始研究紅菇高產方法,摸索了10多年之后,研究出了一套“人工助產”方法。現在,他還到藤縣等地承包適宜紅菇生長的山嶺,利用“人工助產”方法進行管理,獲得了豐厚的收益。
封閉式管理 野生紅菇量質齊增
在林鋒家的林地周邊,全部圍上了鐵絲網,還安裝有噴淋系統。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里椎木疏密有度,地上的落葉層也比較均勻,厚度適中。
“1997年之前,浪水鎮每個村的山嶺都處于開放式的狀態,野生紅菇每個人都可以去采摘。一些村民沒等紅菇長個就采摘了。”林鋒說,這種還沒長成型的紅菇稱為“丁菇”,在收購商眼里屬于次品,賣不出好價錢。要防止紅菇過早被采摘,就必須把林地管理起來。1997年,林鋒開始封閉管理自己的責任山。“這樣既防止紅菇還沒成熟就被采摘,還可以防止牲畜踐踏,傷及紅菇的菌絲。”
“第一年我就嘗到了甜頭,產量一下提高了好幾倍。”林鋒對山上的紅菇進行封閉式管理后,村民們紛紛仿而效之。他說,實行這種管理辦法后,泗河村的紅菇產量、質量迅速提高,很受客商歡迎。后來,其他村的村民也抄起了“作業”,封閉式管理方法很快成為了浪水鎮的一個管理“樣本”。
“泡”地里觀察 發現紅菇“擇木而棲”
之后,林鋒又想著如何才能提高林地紅菇的產量。他開始觀察紅菇生長較多的林地,比較分析它與紅菇少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泥土是一樣的,周邊的荒草是一樣的,就連生長紅菇的山嶺高度都是一樣的。”開始時,他根本摸不出門道來。
整天“泡”在紅菇地里琢磨,這時候有人嘲笑他:“真是吃飽了撐的,這野生的東西,產多產少,質量好壞與否,都是看天的,人力哪能左右?”但林鋒卻不甘心就此放棄。
一個偶然的機會,林鋒才弄清楚了紅菇的“喜好”。2012年,他家新建房子,就在林地里砍了一些自家種的松樹,所砍松樹的地方長出來的紅菇比以往多了起來。“我開始留意一種叫椎木的植物,因為砍了松樹之后,林地里就只剩下椎木。這時,紅菇的產量卻上來了,會不會紅菇特別喜歡椎木呢?”
林鋒果真發現,椎木多的地方長出的紅菇就多,反之就少。“這個發現讓我好興奮,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說明紅菇的產量是可以改變的。”于是,林鋒在林地里減少松樹的數量并清除荒草雜樹,擴大椎木種植。他說,經過研究,他發現紅菇生長只需要少量的陽光,即30%的陽光,70%的樹蔭。于是,他按照0.06公頃種植100株的比例移植椎木。椎木的種植擴大后,他剪除過密的枝杈,以保證達到強弱適中的光照度。
原來一年采摘兩次 現在可采摘三到四次
接著,林鋒又著手研究起地面落葉的厚度來。他專門劃了一塊林地做試驗。
“落葉層薄了,地表涵養不了水分,菇孢容易被旱死或曬死;厚了,紅菇不易生長。”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摸索,林鋒發現,落葉覆蓋的最佳厚度在5-7張樹葉之間。使用了這種方法之后,紅菇產量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之后,林鋒又在林地安裝上水管。在天氣干旱時,便對林地進行澆灌,保溫保濕,促進菌絲生長。同時,他還拉起了遮陽網,為紅菇生長營造優良的環境。
“這1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發現,提高紅菇產量的方法也不斷增多。”林鋒說,摸索出紅菇增產方法后,林鋒當起了義務技術推廣員,把紅菇管理技術傳授給村民。2013年,他被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選聘為紅菇技術推廣員。
在林鋒的言傳身教下,泗河村乃至整個浪水鎮的紅菇林不斷增大。2015年,泗河村的紅菇林就擴大到了66.6公頃,年產野生紅菇干品超過了3000公斤。而浪水鎮野生紅菇林也達573公頃。“現在,全鎮年產紅菇干品可達7萬公斤,比以往增長八成多。”林鋒說,不少貧困戶通過這套管理辦法,依靠紅菇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
2018年,林鋒在藤縣承包了10多公頃的紅菇林,用自己研究出來的方法進行管理。他說,2019年,這10多公頃紅菇林收入達40多萬元。而在他承包之前,這些紅菇林一年收益才數萬元。現在,他還把自己研究出來的方法無償傳授給了當地的村民。
“原來紅菇一年只可收兩批,過了10月就沒有了,而使用我的管理方法一年可采摘三到四批,到11月還有紅菇采摘。”目前,林鋒又萌發了冬天里給紅菇林覆蓋薄膜的想法,以促使紅菇在冬天依然可以生長。他說,這個想法將在今年進行試驗,如果可行,他將在全村、全鎮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