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竹蓀常規栽培技術
一、菌種選擇
菌種本質上必須是原產于黔西北山區織金縣的“織金竹蓀”,屬鬼筆科竹蓀屬紅托竹DictyophrarubrovolvataZang,JietLion,菌種級數是嚴格按照一級母種——二級原種——三級栽培種的制種工藝生產出來的最后一代栽培種。采用傳統的玻璃鹽水瓶作容器制作菌種的方法,或以其他方法制種。
用于栽培的菌種菌齡為3—4個月,剛長滿瓶或接近長滿瓶,無老化、淌黃水等現象,菌絲潔白濃密,移到強光下變為紫紅色,破瓶后具有特殊的清香氣息。要求在栽培的時候才將菌種運到場地破瓶取種。
二、場地建設
選擇平坦的旱地或水田,土質為壤土或輕砂壤土。將地塊翻耕后,篩取作為覆土用的細土。將地塊作床,床寬60厘米,床間溝寬30厘米,深10厘米,長20米或依據地塊形狀決定菌床的長短。
將整個地塊搭成一個栽培棚。棚寬6—8米。中柱高1.8—2米,長20—30米。每棚面積控制在300平方米以內。栽培棚用小徑樹枝、干或竹竿立柱,小竹竿橫搭為架子。覆蓋茅草、作物秸桿和遮陽網等最后完成遮陰棚。遮陰度達到0.7左右。四周圍以柵欄以免陽光斜射。棚內和棚周開挖好排水溝以防止積水。
三、材料準備和處理
栽培材料為闊葉樹樹枝或小徑材,主要用當年砍伐的新鮮材料,也可以用上年砍伐經過自然干燥的。無論是新鮮還是干燥材料,都不允許有發霉變質現象;栽培材料均在栽培前斷截為5—7厘米的節段;新鮮材料浸水1—2小時,干燥材料浸水24—36小時;所有用于栽培的材料都經過煮沸1—1.5小時消毒處理;就地篩出所用覆土,剔除石塊雜物;用無公害殺蟲滅菌藥劑進行土壤消毒處理。覆蓋菌床的松針可以使用鮮品,也可以使用干品。鮮松針勿需作什么處理,可直接使用。干松針則不允許有發霉變質現象,使用時進行藥物消毒處理。
四、栽培程序
在已經作好的床面上用無殘留殺蟲殺菌劑溶液消毒。鋪第一層料,厚10厘米,寬80厘米,重量為10公斤左右,橫向排齊,拍平壓實。播第一層菌種,破瓶取種,掰為核桃大的種塊,均勻撒布在已經排好的料面上,種塊之間距離為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種6—7瓶。撒夾心泥,即用已經篩取和消毒好的細土,撒量以蓋住菌種塊,以可見種塊痕跡為度。鋪第二層料,厚10厘米,寬50厘米,重量為5公斤左右,橫向排齊,拍平壓實。播第二層菌種,破瓶取種,掰為核桃大的種塊,均勻撒布在已經排好的料面上,種塊之間距離為8厘米左右。每平米用種3—4瓶。撒花料,厚2—3厘米,略微蓋住菌種塊為度。覆土,用已經篩取和消毒好的細土覆蓋整個床面,厚3—4厘米,不得露出材料和菌種塊。覆蓋松針,將已經準備好的松針覆蓋在已經栽培完成后的床面上,厚5厘米左右。搭蓋小拱棚,用竹片起拱,高30—40厘米,覆蓋農膜,以防過多的雨水和保持廂面濕度。廂溝,將所有的廂溝清理干凈,噴灑殺蟲劑防止蟲害。
五、管理
在整個栽培管理期中都注意保持較大的濕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水分,不允許雨淋,使栽培床內土壤和材料的含水量保持在50%—60%之間,空氣濕度保持在80%—85%之間。
六、采收和加工
織金竹蓀子實體一旦成熟破蕾撒開菌裙后就要及時采收。采收子實體時連菌托一起摘離菌床。將帶菌托的子實體小量集中擱放在潮濕的地方,讓菌蓋表面的孢子液溶化后,將整株子實體進行清洗,摘棄菌托,保留菌蓋。將采收后的紅托竹蓀逐株用竹簽穿好掛在烘箱內隔火烘干。烘烤溫度先低后高,即先以40℃—45℃烘3—5小時,逐漸升溫至60℃—65℃。烘烤過程中必須在烘箱頂部開留排氣孔,以免在高濕又不通風的情況下,烘出來的紅托竹蓀泛黃變黑、品質低下。織金竹蓀烘干后,下炕即及時裝入塑料袋扎緊袋口儲藏。
織金竹蓀用于鮮品銷售具有其他種竹蓀望塵莫及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較大的難度。量小要速送市場銷售,量大則進行冷凍機預冷后,裝保鮮箱運送大城市市場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