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菌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菌種是食用菌生產的基礎,只有優良的菌種才可能有好的收成。菌種一般分為母種、原種或栽培種3級。無論制作哪一級菌種,關鍵應強調無菌觀念,嚴格按照無菌技術要求進行操作。固態菌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如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食用菌菌種的定義、操作規程、菌種質量標準以及標志、貯存、運輸。本標準適用于各種食用菌母種、原種、栽培種。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2728-91 食用菌術語
DB33.B39.063-90 食、藥用菌菌種質量標準
3、定義
3.1 母種(一級菌種,俗稱試管菌種) 由孢子、子實體組織、耳木或基質菌絲分離純化,并在瓊脂培養基上繁殖的菌種。
3.2 原種(二級菌種) 由母種移植到固體培養基繁殖的菌種。
3.3 栽培種(三級菌種,俗稱生產種) 由原種移植擴大的菌種。
3.4 培養基 培養物生長所需營養物質的液體或固體混合物。
3.5 移植 將菌種從一種基物移接到另外的培養物中擴大培養的過程。
3.6 接種 將菌種移植在培養基物中的方法。
3.7 無菌 不含活雜菌體的狀態。
4、菌種操作規程
4.1 母種操作規程
母種的制作大致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培養基配制→培養基滅菌→子實體分離或耳木分離或孢子分離→培養→轉管純化培養→母種。
4.1.1 培養基制作
根據不同食用菌的不同營養需要配制不同的培養基。常用的配方有:
①、土豆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簡稱PDA培養基) 土豆(即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凝固劑)20克。
②、土豆蔗糖瓊脂培養基(PSA培養基) 土豆200克、瓊脂20克、蔗糖20克、水1000毫升。
③、土豆胡蘿卜瓊脂培養基(PCA培養基) 土豆20克、胡蘿卜25克、瓊脂20克、水1000毫升。
④、土豆瓊脂培養基(PA培養基) 土豆250—300克、瓊脂20克、水1000毫升。
4.1.2 容器 試管,試管應保持清潔、干燥、無菌。
4.1.3 滅菌
因為自然界里到處有微生物的存在,如空氣、所有原料、水以及一切用具和器具的表面,這些微生物對食用菌菌種而言,都屬于有害菌,即通常所說的雜菌。我們制作的菌種,要求絕對不能染上雜菌,所以必須進行嚴格滅菌。常用滅菌方法有:
①、高壓蒸氣滅菌 即用高壓滅菌鍋,通過加熱增加鍋內壓力,使蒸氣溫度升高到120℃以上,在短時間內殺死一切微生物和它們的芽抱及抱子。原種用量較栽培種少,一般小批量生產使用這種滅菌方法,滅菌時間在1.5公斤/平方厘米的壓力下,維持在0.5~1小時。
②、加熱滅菌法 近年來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是常壓一次滅菌法,所需設備簡單、投資少、成本低,適合我國農村使用。此法只要砌一個鍋灶,買一口大鍋,做幾個蒸籠就可以了。把待殺菌的物品放入蒸籠里,從上氣開始,保持蒸煮6~8小時,即可達到滅菌的目的。
③、紫外線滅菌法 開紫外燈30~40分鐘,基本上可達殺菌目的,距照射物的距離以不超過1.2米為宜。注意紫外線對人體有傷害作用,所以不能用眼睛直視開著的紫外線燈,也不能開著燈工作。
4.1.4 母種分離
即通常將食用菌的子實體、土壤中的菌根、菌素分離或進行耳木分離或孢子分離,然后在培養基上培養,得到母種。作為分離母種的種菇、種耳,必須從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系群體中,通過挑選、對照、評審,然后擇優選取個體健壯,朵形圓正,外表清潔,無病蟲害的種菇或種耳,作為分離的母體。具休分離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孢子彈射法 分離前把子實體用無菌水沖數遍后,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然后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把種菇的菌褶朝下,用不銹鋼絲勾住,懸掛在二角瓶內培養基的上方。勿使接觸到培養基或四周瓶壁。瓶口用棉花塞緊。置于該菌適宜的溫度下培養。一般12~20小時,菌褶上的孢子就會散落在培養基上,形成一層白色或其他顏色的粉未狀孢子印。香菇、金針菇、銀耳的孢子為白色,平菇極淡紫色,蘑菇、草菇為褐色。然后用無菌接種針沾取少量的孢子,在試管中的瓊脂斜面培養基上接種待孢子萌發,生成菌落時,選孢子萌發早,長勢好的菌落進行轉管培養即得母種。
②、組織分離法 食用菌子實體,實質就是一團分化了的菌絲體,所以可從子實體中切取一小塊放在培養基上培育,就可獲得母種。這種分離法屬于無性繁殖。具體操作:把經過篩選的優良品系的菇、耳子實體的組織塊,作為分離材料。淋雨或吸水的種菇、種耳容易污染菌,一般不能作為分離材料。分離時,把種耳撕開,在菌蓋和菌柄交界處或菌褶處,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物。銀耳可以取耳片一點即可。為了減少帶雜菌的機會,切取組織塊時,應盡量小些,可得到的純度高的菌種。然后接到斜面試管培養基的中央,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當組織塊上長出菌絲,并向培養基上蔓延生長時,選擇健壯、優良的菌絲體,移植到新的培養基上,進行擴大培養,即成為母種。
③、基內分離法 就是利用食用菌生育的基質作為分離材料,來得到菌絲體的一種方法。過去多用菇木或耳木的表面經過無菌處理,在該菌菌絲分布處切取接種塊進行培養。近年來,銀耳等均采用室內袋栽法。基內分離也就可以從栽培袋中挑選優良品系,割去子實體。取耳基作為分離材料。為了獲得純菌絲,先在袋內培養基的前端,挑取香灰菌絲少許,接入試管內培養。然后利用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的抗旱能力不同的特征,把分離材料進行風干或“迫干”脫水,然后剝取耳座內菌絲團,從中挑取灰白色粉狀的菌絲體培養,得到純白菌絲,再與香灰菌絲交合培養,即得母種。
無論采用那一種分離法,接種后都應當把試管放在抱子萌發或菌絲生育的最適溫度下培養。一般培養7~10天就可以看到芒狀的菌絲,經過鑒別,如無雜菌,所得的菌絲即為純菌種。
4.1.5 母種轉管擴大培養
用上述方法得到的母種數量有限,往往不能滿足生產上的需要,因而需要通過接種來擴繁一批母種供生產用。當分離的純菌種轉管接種后菌絲已基本布滿斜面時,即可進行母種的轉管擴大培養。選擇菌絲健壯、生長旺盛無老化、無感染雜菌的母種試管,在接種箱內,用接種刀把試管內的菌絲體連同培養基切成2×3毫米的小塊,隨即接入若干支的試管培養基中央,塞緊棉塞。接種完畢后,將試管放于恒溫箱內培養。一般每支母種試管可擴大繁殖30~40新管。
轉管接種操作要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其無菌操作要點如下:
①、將接種用母種試管和接種用試管夾在左手的母指和其他四指間。
②、右手拿接種刀,將接種刀置于酒精燈火焰內灼燒后,冷卻1~2分鐘。
③、將兩支試管的棉塞用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夾住,慢慢拔下。然后將試管管口進行火焰滅菌并放在火焰無菌區內(一般在火焰上方3厘米和火焰周圍1厘米范圍內)。試管要與操作臺面平行并稍向下傾斜。
④、將接種刀放入菌種試管內,把培養基分割成2毫米×3毫米小塊,然后換用接種鏟(灼燒,冷卻),輕輕挑敢一小塊菌種,馬上抽出移入另一待接種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央貼放好。
⑤、將試管口與棉塞輕輕進行火焰滅菌后,迅速把棉塞塞進試管。
保藏的菌種在使用前,需先將菌種置于適溫下,讓其活化,然后及時使用轉管,否則不易成活。轉管應采用同一配方的培養基,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4.2 原種操作規程
原種也叫二級菌種,是由母種接種到瓶子或塑料袋里,經培養后得到的菌種。制作原種的目的,一是為了擴大種量,滿足生產上的需要;二是讓菌絲對各種秸稈類物質具有適應能力,并在適應的同時產生各種酶類;三是在培養過程中還可以對菌種的生命力、純度等進行檢驗,存優棄劣。通過接種,一支母種可擴接3~5瓶原種。常見原種培養基配方:
4.2.1 培養基制作
①、鋸末培養基:鋸末(闊葉樹)78%、米糖(或麥麩)20%、糖(紅糖或白糖,下同)1%、石膏粉1%,水適量。
②、棉子殼培養基:棉子殼78%、麥麩或米糠20%、石膏粉1%、糖1%,水適量。
③、鋸末玉米粉培養基;鋸末(闊葉樹)90%、玉米粉8%、糖1%、石膏粉1%,水適量。
④、稻草段培養基:稻草段78%、米糠或麩皮20%、石膏粉1%、糖1%。
⑤、鋸末、棉子殼混合培養基:鋸末40%、棉子殼40%、麥麩18%、石膏粉1%、糖1%,水適量。
⑥、酒糟培養基:干酒糟40%、棉子殼(或鋸末)40%、麥麩18%、石灰1%、糖1%,水適量。
4.2.2 容器
采用750ml的常規玻璃菌種瓶,玻璃瓶應保持清潔、干燥、無菌。
4.2.3 裝料
裝料時要隨加隨壓實,松緊適度,上下均勻一致,四周無空隙,瓶肩裝結實,一般裝到瓶肩為宜(約350g),料裝好后,用錐形木棒在瓶中央打一洞或用手指在中央摁一小洞穴,然后塞上棉塞,瓶口無空隙,松緊、高度適當,以單獨提瓶瓶不掉下,棉塞碰不到料面為準。
4.2.4 滅菌
同4.1.3。
4.2.5 接種
滅菌后的料瓶放在干燥清潔,且通風條件好的室內冷卻至10℃以下,放入接種箱內,用甲醛、高錳酸鉀將料瓶外壁作殺菌處理。接種時,用接種鏟將母種菌絲連同培養基切成25×200mm小段,每一小段接3~4瓶,接植于料瓶洞口,塞上棉塞。
4.2.6 培養
將接種后的菌種瓶立即放入溫度控制在20~25℃、相對濕度70%左右的培養室內培養。在發菌培養階段,菌種瓶必須豎放,待菌種萌發吃料后,可臥倒疊放,培養7~10天后檢查有無雜菌;及時剔除,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檢查2~3次,直到菌絲長到瓶底,備用。
4.3 栽培種操作規程
4.3.1 培養基制作 同4.1.1。
4.3.2 容器
采用750ml的常規玻璃菌種瓶,水果罐頭瓶,低壓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等。
4.3.3 裝料
同4.2.3。
4.3.4 滅菌
同4.1.3。
4.3.5 接種
選擇菌絲色白、生長有力、清晰、無雜菌的原種作為接種材料。接種時敲掉原種瓶底,用鑷子夾取少量菌絲塊,接在培養基洞口,每瓶原種接50~60瓶栽培種,離瓶口3~4cm處的砂厚種棄之不用。
4.2.6 培養
接種后菌種瓶整齊排放在干燥清潔的培養室內,溫度一般控制在20~25℃,相對濕度為70%左右。5~7天后檢查有無雜菌,之后每隔15天左右檢查一次,直至菌絲長到瓶底,備用。
5、菌種質量標準
5.1 外觀
菌絲呈白色或灰白色,有線條狀菌束,伸展整齊、健壯,不徒長,不結塊,瓶肩處不退菌,瓶底不吐黃水,瓶口棉塞完整,不松動、不脫落。
5.2 氣味
有鮮菇味,無其他異味。
5.3 菌絲狀態
菌絲生長應均勻一致,無斷裂、無萎縮及明顯的菌絲退化現象,不應有黃斑狀的菌絲或吐黃水現象或銹色水滴,搖動時無松動狀,手感潮濕。
5.4 雜菌、害蟲
菌種應無雜菌污染、無害蟲滋生。
5.5 適宜的菌齡
栽培種菌齡一般75~100天(自接種到下種),時間過長會出現菌絲退化、吐黃水等現象。
5.6 重量適當
750ml的玻璃菌種瓶一般800~850克,過重則表明料太濕或裝料偏緊,過輕則表明料偏干或裝料過松,均不利菌絲生長。
6、標志、貯存、運輸
6.1 標志
出售的菌種必須貼有菌種質量合格標簽,注明菌種種類、級別、品種、生產單位、接種日期。
6.2 貯存
6.2.1 母種保存方法
可把試管放在室溫15℃的室內保存,冬季應移入恒溫箱內,防止受凍。此法適于草菇、銀耳等在夏、秋季節生產的高溫菌類。而香菇、平菇、蘑菇、樸菇、黑木耳等秋冬季節生產的菌種,可置于0~7℃的冰箱中保存。也可把試管口用臘封好后,再包上塑料薄膜,沉在清涼的井底保存。低溫保存、每隔3~5個月就應轉管移接一次,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一星期,待菌絲基本布滿斜面后,再放在低溫中保存。
6.2.2 原種保存方法
原種連同菌種瓶用牛皮紙包好,放在4~14℃的溫度下可保存工年左右。
6.2.3 栽培種保存方法
栽培種因運輸、氣候等原因,一時用不定,可暫時放在陰涼、干燥、通風、陰暗的室內保存。
6.3 運輸
各級菌種不得在氣溫30℃運輸,在運輸中需要防震、防潮、防曬、防污染措施。
附:
食用菌衛生管理辦法(衛生部)
第一條 為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和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加強食品衛生管理,提高食用菌的衛生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特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管理范圍系指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雞(土從)、猴頭等鮮、干食用菌及其制品。
第三條 為防治病蟲害,使用藥物消毒殺蟲時,僅能用于菇房,并應嚴格掌握用量, 嚴禁使用1605、1059、666、DDT、汞制劑、砷制劑等高殘毒或劇毒農藥。
第四條 栽培食用菌使用的材料,應報請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審查,符合衛生要求,方能生產、銷售。
第五條 食用菌制品,使用添加劑應符合現行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原料用水應符合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第六條 食用菌生產購銷部門,必須加強毒菌、食菌鑒別知識的宣傳,建立質量檢驗制度,對食用菌要做到專人負責,分類收購,嚴格檢查,防止毒菌混入,嚴禁摻假、摻雜。
第七條 食用菌的包裝、貯存、運輸必須符合衛生要求,嚴禁使用裝過農藥、化肥及具他有毒物質的容器包裝,嚴禁與農藥、化肥、中草藥材和其他雜物混堆、混運。
第八條 為了加強食品衛生管理,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可以向生產、銷售等單位,根據需要按手續無償采取樣品檢驗,并給予正式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