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防治平菇黃褐斑病小竅門
平菇黃斑病也稱黃褐斑病或黃菇病,為平菇生產中普遍發生的一種細菌性病害。從原基、幼菇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平菇染病后輕者在菇體表面出現黃色病斑,影響商品外觀,重者還會導致原基萎蔫或菇體腐爛,不能形成商品。發病高峰季節,一旦發生,蔓延迅速,嚴重發生時損失可達50%以上。
當前,部分地區平菇越冬菌棒處于出菇中后期,菌絲長勢漸弱,抗病性下降,隨著氣溫升高,平菇黃斑病將進入發病高峰期,如遇持續寡照、霧霾天氣,或澆水后通風不及時,易造成棚內悶濕,有利于平菇黃斑病的發生與蔓延。為避免和減少產量損失,專家提醒廣大菇農要加強管理,及早防控平菇黃斑病。
癥狀 平菇黃褐斑病是由假單孢桿菌引起的細菌性病害,癥狀表現為菇體發病時表面局部出現 淡黃色斑點,濕度大時發病部位有黏濕感,并向組織內部滲透,致菇體腐爛,伴有黏稠分泌物,散發出 惡臭氣味,影響平菇外觀,致使喪失食用價值。
發生規律 該病常發于 5 月份,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條件下發病重,常在大霧或沙塵暴天氣后發 展迅速;品種間發病程度有差異,通常黑色品種發病率高、嚴重;種植歷史長的菇場,發病重,特別是多 年種植同一品種,品種抗性水平下降,易發病;栽培管理中澆水不當,如多次澆淋使菇體表面和體內 吸水處于飽和狀態,促使細菌繁殖生長。此外,菇蚊蠅也是傳播病菌的昆蟲介體,可加重為害,當菇房內菇蚊蠅發生嚴重時,該病發生亦重。
防控要點 這個階段霧朦、寡照、陰雨、沙塵天氣,影響菇房內的正常通風,造成利于平菇細菌性黃褐斑病發生蔓延的悶濕環境。提醒菇農注意防控。
合理噴水與通風 所用水源要清潔,要噴霧狀水,同時與通風協調配合,既要避免菌蓋積水及棚室悶濕,又要保持菇棚濕度適宜。加強檢查,及早發現并清除病菇,同時注意環境清潔,以延緩病害蔓延,減輕為害。采用防蟲網、黃板、誘蟲燈等物理防控技術,阻隔、誘殺菇蚊蠅,減少傳播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