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蘑菇的種類及介紹(圖文)
本文介紹了54種食用蘑菇種類,能夠進行人工栽培的品種本網有相關栽培技術文章介紹,請搜索閱讀;有毒蘑菇種類收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詳情請點擊瀏覽:有毒蘑菇種類大全(圖文介紹)
一、食用蘑菇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稱為蘑菇,學名為雙孢蘑菇。從野生種類中進一步篩選馴化優質生產菌種大有潛力。中國曾在世界上首次馴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銀耳、草菇、金針菇、猴頭菌、竹蓀等,現已馴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麗蘑、鉚釘菇、粘蓋牛肝菌、正紅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銷于國內外市場。
1、白黃側耳

又稱美味側耳、紫孢側耳。
子實體中等大至較大。菌蓋直徑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時鉛灰色,后漸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時稍帶淺褐色,邊緣薄,平滑,幼時內卷,后期常呈波狀。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寬,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織,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側生,內實,光滑,長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連。
春秋季節生于闊葉樹干上,近覆瓦狀叢生。
分布在河北、黑龍江、吉林、山東、江蘇、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廣西、新疆、云南等地區。
白黃側耳是一種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場上花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一斤,味道鮮美,炒菜做湯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腫痛的作用,有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為60-8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60-70%。
2、深凹杯傘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狀,表面干,光亮,淺土紅至淺粉褐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4-8cm,粗0.4-1cm;菌蓋色淺,內部松軟。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生長。
分布在我國云南、四川等地區。
可食用。
3、長裙竹蓀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球形,后伸長,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徑3-5.5cm,菌蓋鐘形,高寬3-5cm,有顯著網絡,具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10mm。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
夏秋季在竹林或園林地上群生或單生。
分布于我國河北、江蘇、四川、臺灣、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等地。
可食用,但須去掉菌蓋和菌托,味鮮可口,此菌煮沸液可防菜肴變質,防肉變腐。可藥用,治痢疾。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6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子實體的發酵液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及腹壁脂肪過厚等有較好的療效。
4、羊肚菌

又稱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實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寬粗2-2.5cm,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生長于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國陜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區。
可食用,味道鮮美,是一種優良食用菌。可藥用,益腸胃,化痰理氣。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等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可利用發酵罐培養菌絲體。
5、紫褐羊肚菌

子囊果小至中等。菌蓋呈圓錐形或近圓柱形,高4-7cm,寬2-4cm,頂部多鈍圓或稍尖,由比較明顯的縱棱紋交織成網格狀,并形成許多近長方形或近多角形的凹窩,淺茶褐色、茶褐帶紫色,往往棱紋色較深。菌柄白色、黃白色或帶淺黃褐色,近圓柱形或近棒狀,長3-5cm,粗0.7-2(3)cm,空心,中部以上平滑或有白色粉末狀細顆粒被覆,基部稍膨大,有縱溝槽,空心。
春夏季生山林地上,多在雜灌木林地上散生或單生,偶有群生。
分布于我國甘肅、四川等地區。
可食用,是一種味道很好的食用菌。
6、黑馬鞍菌

子囊果小,黑灰色。菌蓋直徑l-2cm,呈馬鞍形或不正規馬鞍形,邊緣完整,與柄分離,上表面,即子實層面黑色至黑灰色,平整;下表面灰色或暗灰色,平滑,無明顯粉粒。菌柄圓柱形或側扁,稍彎曲,黑色或黑灰色,往往較蓋色淺,長2.5-4cm,粗0.3-0.4cm,表面有粉粒,基部色淡,內部實心。子囊圓柱形,長0.2-0.3mm,含孢子8枚,單行排列。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國河北、云南、四川、湖南、山西、甘肅、新疆等地區。
有將其列為食用菌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