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海鮮菇工廠化栽培模式

相關文章
南平市海鮮菇工廠化栽培模式
鄧文明
福建省南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俗稱閩北,位于武夷山脈東南側、閩江上游,地理位置為東經117°12′~119°12′、北緯26°14′~28°02′。轄區土地總面積26281km2,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一個設區市。具有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太陽輻射能較多,四季分明,秋季氣溫比春季高,冬短夏長,夏天多刮東南風,冬季多吹偏北風等氣候特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森林覆蓋率74.7%,綠化程度93.1%,活立木總蓄積量1.18億m3、毛竹35萬hm2,素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美譽。年產糧食14.1億kg、稻草8億kg、谷殼3.3億kg,為食用菌生產提供豐富的原料資源。食用菌生產已成為閩北重要的支柱產業,海鮮菇則是近幾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適合工廠化栽培的食用菌。以順昌縣為例,近幾年全縣海鮮菇工廠化企業由原來的1~3家發展到目前的30多家,產值從不足2千萬元發展到2億元。海鮮菇工廠化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
1 海鮮菇的營養價值與經濟效益
海鮮菇是真姬菇的商品名,又名玉蕈。它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目、白蘑科、離褶傘族、玉蕈屬。是生長于秋季山毛櫸等闊葉樹枯木上的一種木腐菌。
海鮮菇的營養價值很高,據日本資料:每百克鮮菇含蛋白質2.1g、脂肪0.3g、糖分3.7g、纖維素0.5g、鈣2mg、磷75mg、鐵1.1mg、鈉9mg,還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中氨基酸種類齊全,其中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此外,海鮮菇肉質厚嫩、味道鮮美、香味濃溢、口感極佳。實為食用菌之佳品。因其含有數種多糖體,具有抗癌、防癌等多種保健作用。所以,海鮮菇是很受市場歡迎的高營養保健食品。
栽培海鮮菇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用棉籽殼及木屑等配料栽培,其生物學效率可達90%~120%。出口日本的商品菇率可達60%以上,包括內銷的40%等外菇,每噸料所產鮮菇的價值可達6000元以上,扣除成本,純收入可達3000~3500元。此外,海鮮菇還具有易保鮮耐貯藏的優良特性,一般在常溫下加蓋一塊塑料薄膜,可存放5d不失其鮮度,裝入塑料袋中可保存7~9d,裝入塑料袋再放入冰箱或冷庫中可貯存20d,這為海鮮菇的鮮銷以及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2 海鮮菇工廠化栽培模式
2.1 品種選擇
引進或選育優良海鮮菇品種,選擇白色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選擇產量集中在頭潮菇的品種以提高產量(工廠化栽培為考慮效益只采收第1潮菇)。
2.2 培養基配方
結合閩北的現有資源,篩選出以下3個適合工廠化栽培的配方:①棉籽殼44%、木屑20%、蔗渣10%、麥皮21%、玉米芯粉3%、石灰1%、輕質碳酸鈣1%。②松杉木屑65%、玉米芯8%、米糠17%、麥皮5%、黃豆皮5%。③棉子殼68%、木屑15%、麥皮10%、玉米粉5%、石灰2%。
2.3 溫控菇房的建造
根據閩北地區的氣候條件,海鮮菇溫控菇房的建造可選擇以下兩種規格:①溫控菇房每間面積60m2,墻體采用2層0.5cm厚的輕鈣板、中間夾1層5cm厚的泡沫板,每間配置1臺5匹空調機。采用床式層架栽培。②溫控菇房每間面積73m2(墻體同上),每間配置1臺8匹空調機(或2臺5匹空調機)。
2.4 出菇管理
出菇室配置有溫度、濕度、光照、通排風控制系統,以營造適合子實體生長發育的小氣候環境。
2.4.1 溫度管理 海鮮菇屬低溫結實性真菌,在原基分化期,出菇室的溫度控制在12~15℃,子實體生長期控制在14~15℃。
2.4.2 濕度管理 剛進菇房的菌袋,開袋后蓋上無紡布,澆1次水,使無紡布完全濕透。以后每天向菇房空間和地板噴水霧2~3次,濕度控制在85%~95%。
2.4.3 通風管理 菇房內每天通風2次,早晚各1次,每次8~15min,陰雨天每天需通風4次,每次20min。通風時,必須保持空調機處于工作狀態,以保證通風均勻,防止出菇房內溫差變化太大。
2.4.4 光照管理 出菇房內配有日光燈以控制光照時間。海鮮菇原基分化階段需100lx的光照條件,每天光照10h以上。子實體生長期,增強光照,光照度達到500lx。當菇體長至2cm高時,每天8h,保持2d,然后保持黑暗至采收。
2.4.5 搔菌管理 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即可打開袋口,用鐵絲耙耙除周圍的老菌絲,使菌袋端面形成饅頭形,耙起的殘渣菌絲要清理出去。搔菌速度要快。搔菌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產量和質量。若在端面平搔,將使菌蕾細而多,質量差。
2.4.6 催蕾管理 搔過菌的菌袋立放于菇架或臥倒疊放,溫度保持在12~14℃,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并有一定的散射光,要保持空氣新鮮。約7d左右,料面即出現密密麻麻的小米粒大的白色原基,再經過10d左右,菌蕾長出褐色球形小菌蓋時,可將袋口卷起育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