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陽食用菌菌渣利用實踐與思考
菌渣資源及利用現狀
菌渣產出特點。菌菇采收后 產生大量的栽培下腳料 , 廢棄的培養基俗稱菌渣(或菇渣)。泗陽縣食用菌產業集聚度、工廠化程度、規模程度都比較高 , 全縣共有30家菌菇企業,主要生產金針菇、杏鮑菇、白玉菇、蟹味菇、 秀珍菇、灰樹花、草菇、雙孢菇等 10多種菌品,日產量超過500噸,全縣菌菇年產約30萬噸。食用菌的工廠化生產,特別是金針菇、杏鮑菇、白玉菇種植量較大, 菌菇每天收獲,同時產出菌渣, 菌渣量與食用菌產量基本持平,全縣每年約30萬噸。
菌渣成分來源。菌渣成分取決于所栽培食用菌品種的栽培基, 不同食用菌菌種需要不同栽培基質配方,配方原料的不同決定了菌渣理化特性的不同。食用菌按其栽培原材料可分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所需主要栽培原料是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物質,木腐菌主要栽培原料為木質素物質。泗陽木腐菌占全縣企業及食用菌產量的90%以上,據調查,其培基質的主原料為木屑、玉米芯、 棉桿屑、豆桿屑、棉籽殼、豆粕、 麩皮、玉米粉等,草腐菌主要產品草菇和雙孢菇,其栽培基質主 要原料多為草本類秸稈配以畜禽糞便腐熟物,或木腐菌菌渣重復利用。
菌渣處理現狀。目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菌渣資源綜合利用沒有統一管理模式和技術推廣模式,主要依靠市場自主調節。根據工廠化生 產的環保要求,食用菌企業對自家產生的“廢棄物”大部分轉售 給第三方處理,少部分回收利用。
目前市場上菌渣的利用方式主要 有4種:一是肥料化,用于發酵生產有機肥料或育苗基質;二是飼料化,用于喂養牲畜或水產;三是燃料化,燃燒發電或用于新基質滅菌;四是循環種植草菇或雙孢菇。泗陽全縣菇渣的 60% 燃 料化處理,20% 循環種植草菇,另20%肥料化或飼料化。
存在問題
菌渣資源化利用方向抉擇難。盡管菌渣資源化利用方式方法很多,但如何選擇仍然會成為食用菌企業的困擾。無論是作為下腳料廢棄物,還是作為有機資源, 企業都要考慮環保成本和經濟效益。以華綠為例,這些年他們進行了不少探索,從免費送給種植戶、低價出售給肥料企業、到自建生豬養殖企業用作飼料、再到目前轉化為生物燃料循環自用, 一路走來,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都有嘗試,隨著清潔能源的要求提高,企業目前面臨燃氣鍋爐替代生物質鍋爐的轉變,大量菌渣又到了重新選擇出路的時候。
原料資源豐缺與利用不平衡。泗陽食用菌栽培基質原料資源主要有作物秸稈、意楊木屑、畜禽糞便,但這些資源量與目前栽培品種的原料需求存在極大不平衡, 而且缺少專職基料加工企業,尤其是木屑加工業。全縣農作物秸稈總產量為65萬噸,其中稻麥秸稈資源約50萬噸,棉花、大豆、玉米類秸稈資源相對貧乏。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畜禽糞便資源量約11萬噸。作為意楊之鄉,本地意楊木屑產業和產量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全縣食用菌栽培基質所需原料20多萬噸,除少量的麩皮、玉米粉、木屑粉外,70% 的原材料從河南、山東等地購入。本地豐富的木屑、秸稈、畜禽糞便資源未在食用菌生產鏈中充分利用。
菌渣資源利用不當變污染。出菇前后栽培基質化學成分發生很大的變化,菌渣中蛋白質含量較栽培前基質有所提高,糖類、有機酸類、酶類和生物活性物質含量豐富,相對于單純的農作物秸稈, 可以綜合利用的價值更高,但與田間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季節性特征不同,菌渣產出具有連續性,菌渣廢包外裹一層塑料薄膜,每個菌包重約750克,每天產生近100萬個。菌渣的含水量約50%,金針菇切根的含水量80%,如不能及時妥善處理, 除了占用空間,還會導致發霉變味、污水橫流、滋生害蟲等環保問題。
對策建議
制訂縣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從縣域農業綠色發展的角度思考解決菌渣問題,是達到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研究建立相關政策制度,制訂以食用菌生產為媒介的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綠色農業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政策體系、數字體系等規范制度, 以此鼓勵促進農業資源高效流動和利用,實現節能減排與農民增收目標。
強化科技創新和新技術引進。菌渣綜合利用的方式主要有肥料化、基質化、飼料化、燃料化等, 每種模式的相關技術都在不斷發展和創新,鼓勵科技創新和相關技術的合理整合,積極做好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是促進菌渣有效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優化食用菌結構調整。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食用菌產業得到極大發展,已經成為繼糧、棉、油、蔬、水果之后第六大農作物, 在堅持高產、優質、高效的原則下, 食用菌產業內部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泗陽食用菌企業木腐菌產量占90% 以上,該類產品種植技術和基質原料要求較高,草腐菌雖然貨架期較短, 但基質原料豐富,尤其是稻麥秸稈的利用能緩解秸稈禁燒的壓力。
因此在堅持適當調減大宗主栽品種、加快珍稀菌類發展、加大食用菌深加工力度的基礎上,適當調減木腐菌規模,提高草生菌比例,做到草、木生菌生產并舉,多品質共存, 穩步協調發展,品種結構不斷優化。
提高菌渣循環利用效益。菌渣的資源化高效利用,既關系食用菌產業鏈的有效延長,增加附加值,也關系到食用菌產業的綠色環保生產。有研究成果表明, 肥料化應用是目前菌渣最有效利用方式。構建秸稈回田增肥土壤的生態循環目標,例如,“秸稈等原料- 食用菌- 有機肥(基質)- 肥田(育苗)”,原料在生產鏈中多級利用,有利于實現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增加產業效益。在食用菌產業效益穩定的前提下, 該循環鏈效益關鍵環節在兩頭, 即原料和有機肥料,就原料而言,可通過木屑加工、秸稈收貯等配套行業的發展提高附加值;就有機肥而言,利用好植物源有機肥概念,引進有關技術制造高端有機肥料,做大效益產出,鞏固生態循環農業經濟。